-

石狮佛教文化概述

2023-08-22

石狮佛教文化概述

据史载,佛教于隋代正式传入石狮。日益发达的社会经济、枕山面海的独特优势、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使石狮与生俱来便拥有了独特的适宜佛教生长的土壤,并同时成为外来文化传入的平台。此外在石狮佛教数千年的发展史中,众多的善男信女在其虔诚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中,积极结合日常的生产活动,在实践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物和古迹,而这当中佛教始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于是也成就了石狮佛教日益鼎盛的发展史。

相传乡民于大业年间(605-618)相继创建栖真寺(金相院)、凤里庵、慈航庙(永宁中亭观音庙)等寺院。

唐至五代,随着泉州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统治阶级的提倡,王审知、留从效、陈洪进等人尊佛弘法,广为布施、兴建寺宇,石狮佛教发展呈上升势头。唐昭宗年间(889-904)重修法华寺,改名布金院。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僧如默重修栖真寺,改名空相院。

宋、元之时,泉州港海外贸易兴盛,带动石狮一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佛教文化的进一步传播。政和年间(1111-1117),僧祖慧、宗什募资兴建“六胜塔”于石狮金钗山。绍兴中(1131-1164),僧介殊建“关锁塔”(即姑嫂塔)于宝盖山。“两塔巍峨镇南洲,一峰灵秀蕴幽姿”,六胜塔,关锁塔从此成为泉州港千年海交史上长盛不衰的“航标”。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石狮各地僧人积极参与修桥造路的热潮。

宋、元时期,由僧人募缘修的道路较著名的先后有普利大通桥、龙尾桥、济悲桥等。元代,祥芝大堡人刘君辅先后捐资修建慈济宮、金沙接待院、海会堂、古山庵、龟湖东庵、青莲院、丰山岩、塘边岩等寺院坛观。蚶江海商凌恢甫则独资重建六胜塔。

明、清时期,石狮的佛教以禅宗为主要流派继续发展。信众重修金相院、金沙庵等寺院,并新建了圆通庵、西竺岩、慎诚寺、莲华寺、泰亨庙、梅福庵、象峰寺、普闻室、慈音寺、龙兴寺等十余座寺院。

民国以来,多次兴起破除封建迷信活动,佛教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但是,由于佛教的世俗化,其信仰活动与民众的生产、生活习俗联系密切。石狮侨乡社会经济也比较活跃,海外华侨也热衷于参与佛教寺院的修缮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教的持续发展。民国年间,高僧弘一法师曾驻锡石狮,转博也长期主持金相院寺务,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信仰政策自由,后重修凤里庵、虎岫寺、金相院以及金沙庵、莲华寺、慎诚寺、碧云寺、普闻寺等寺庙,并兴建双龙寺、清净寺、五台庵等寺院。

石狮于1988年建市,从原晋江县划29座寺院归入石狮市。石狮市佛教协会于1990年由寶心长老、常彬法师、道元法师、吴教盛居士在群工部的倡导下发起筹备。

1991年4月,石狮市佛教协会成立,推選寶心长老為第一屆會長。同年,先后在祥芝、大仑、永宁、五星成立居士林。在1996年,石狮市佛教慈善基金会由宝心长老、道元长老发起创立,1996年7月在金沙庵正式成立“石狮市佛教慈善基金会”,于1999年变更为“石狮市佛教慈善委员会。”

在宝心长老、道元长老的带领下,以大乘佛教“救苦济难的慈悲理念”为指导,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以国为主、以民为本、慈善报国”为宗旨,倡议每个佛教徒节约一元钱,为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无条件资助。本会不定期举行放生、护生、印经、弘法利生,开展希望工程、助学、救灾等活动,每年助残日对残疾人送温暖活动,每年以“法喜充满”慈善品牌慰问九个镇办特困户。资助西藏、宁夏、新疆、安徽、云南、江西建设希望小学,积极发动信众资助南亚地震、海啸、汶川地震、安徽、四川水灾、台湾大地震等灾区,资助江西抚顺中心小学。

1998年,佛教信徒达数万人,正式受佛教皈依三宝信徒有1000多人。自1999年,石狮市佛教协会响应省宗教厅关于沿海发达地区扶助山区欠发达民族村的号召,积极资助德化龙门滩镇大溪村项目有学校水沟、桥梁、村委会自来水、老人活动中心、贫困学生、副业生产、慰问贫困户等,至今还在进行中。同时不定期资助德化葛坑塔头、安溪、永春、惠安、永泰、漳州等县市各项公益事业。

2020年,全市寺院众多佛教徒,其中比丘80人,比丘尼130人。男居士“优婆塞”60人,菜姑“清修女”130人。截至2021年,全市佛教寺院已高达70余座,其中正式登记的寺院就有35座。石狮佛教在当今人才社会背景下必须迎合时代的潮流,走人才兴教之路,即努力培养佛教界合格僧才,传承佛教精髓文化。

丰富的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渊源、众多的虔诚信徒、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等使得石狮佛教在石狮宗教界乃至整个八闽大地上日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加强与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各项沟通交流。随着石狮经济的高度发达,各项事业的日益兴旺,佛教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佛教界为石狮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乃是“石上生莲馨佛国,狮声振宇蕴禅心。”




分享